机械设计与研究

动力踝关节假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肢体残疾人数相比1987 年大幅增加,占残疾人总数的29.07%。由于人口老龄化、疾病(脑血管病、骨关节损伤等)、工伤和交通事故等原因,肢体残疾人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1]。对于下肢截肢者,安装假肢是恢复其站立支撑和行走功能的有效手段。不论是大腿还是小腿截肢,安装踝关节假肢都是必要的。

被动踝关节假肢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是恢复截肢者行走能力的实用手段。目前市场上大多数踝关节假肢都是被动型,例如Ossur?LPVariflex?、Ottobock?Meridium?等。这种假肢存在一个共同缺点,即无法直接产生机械动力,而正常人行走过程中踝关节肌肉会在蹬离期提供直接的推动力,所以截肢者在穿戴此类踝关节假肢时需要消耗较多能量,并且不能适应坡道、楼梯等复杂路面情况[2]。

因此,可以提供主动驱动力的动力踝关节假肢应运而生,不但满足使用者日常生活需要(中高速行走、爬楼梯、跑、跳),保证支撑期腿部的稳定性和摆动期脚踝的灵活性,而且可以通过调节输出力矩来适应不同运动情况及关节角度变化。在主动式下肢假肢中,识别层通过传感器数据判断人体运动模式,控制层把人体意图映射到控制算法中,执行层产生力矩驱动假肢运动(图1)。

近年来,微型传感器与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推动了动力假肢研究[3-5],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动力踝关节假肢的应用普及。在机构设计方面,主要是电源便携性、执行机构规格和仿生结构等问题。在控制方面,主要是策略和算法的优化和改进。本文对动力踝关节假肢研究进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

1 机构设计

为了使穿戴者拥有更良好的使用体验,动力踝关节假肢的机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假肢要轻,且体积小,以减轻穿戴者的身体负担;②人体踝关节运动范围是跖屈角50°,背屈角20°,因此假肢要有足够的灵活性;③假肢的储能元件和驱动器需要提供足够力矩以推动人体向前迈步。

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动力踝关节假肢分为气动驱动、液压驱动和电机驱动三种。见表1。

1.1 气动驱动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进行过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其中McKibben 型气动肌肉的研究最多,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假肢和类人机器人等领域。它将外部提供的空气作为驱动动力,通过空气的压缩和膨胀模拟人体肌肉的收缩和拉伸[6]。Sup 等[7]研制一款动力膝踝假肢,在膝关节与踝关节处装有气动执行机构,由四通伺服阀控制,输出力可达2270 N。Versluys 等[8-9]设计一款使用折叠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动力踝关节假肢,当气动肌肉内的空气膨胀或收缩时,气动肌肉将纵向收缩或伸展对其负荷施加拉力,两块肌肉反向耦合完成关节的双向旋转。虽然气动肌肉成本低、装置简单,具有较大的驱动力和结构柔性,但其充气驱动形式为强非线性,且具有时变性,难以实现精确控制。同时它需使用较大质量和体积的气压泵作为动力源,这限制了穿戴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图1 动力下肢假肢通用控制框图

1.2 液压驱动

英国巴斯大学实验室设计一款液压驱动的踝关节假肢,通过使用电液压驱动使假肢在被动和主动模式之间快速平稳地切换;在被动模式下,它使用两个节流器调节踝关节阻尼力矩。在主动模式下,液压泵通过液压缸将能量输送到踝关节,为人体的前进提供驱动力[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兴坚等[3]设计了另一种采用电液压驱动的踝关节假肢,主要由周边机构和嵌入式液压系统组成;在一个步态周期的不同时期下(包括足跟着地、支撑期、蹬离期与摆动期),电磁阀有不同的开度以提供不同的液压阻尼;前两个时期电机给蓄电池充电,第三个时期泵和蓄电池同时输出所需蹬地能量,成功地解决输出功率与电池寿命之间的矛盾。

1.3 电机驱动

电机驱动相对于气动肌肉驱动,体积较小,更容易实现精确控制。美国密西根大学Vallery等[11]设计的下肢假肢中,踝关节处的弹簧与脚板之间有离合器,电机驱动控制离合器开关;支撑前期弹簧不断压缩,当压缩到极限时离合器锁定;脚尖压力信号产生时离合器开启,释放的弹簧能量推动人体向前运动。美国马凯特大学Bergelin等[12]设计了一种动力踝关节假肢,踝关节扭矩为弹簧初始扭矩、弹簧扭矩与电机扭矩之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Herr团队[4,13-14]研发的动力踝关节假肢,采用电机与弹簧机构串联组合而成的串联弹簧执行器,具有一定柔顺性。王兴松团队[15]在串联弹簧执行器之外加入并联弹簧,形成主被动结合的驱动方式。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Cherelle 等[16-17]研制了AMP-Foot 2.0,使用低功率电动机将能量储存在弹簧中,并在合适的时间释放,较好地对能量进行有效利用,但不能对踝关节角度进行精确控制。北京大学王启宁团队[18]研发了具有刚性适应性踝关节和足趾关节的PANTOE,由串联弹性驱动器驱动,分节足假肢部分与人体足部相近,实验表明假肢的踝关节角和脚趾角都接近于健康肢体。地形自适应假肢PKURoboTPro[19]是具有阻尼性能的轻型假肢,但不能在支撑相提供推动,因此结合推动与阻尼特性重新设计结构并命名PKU-RoboTPro II,在推动力和轻量级之间做了权衡。与一代相比可以降低能量消耗(14±8)%,最大降低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