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研究

境界说与苏州拙政园关系新考

 

1“境界说”与拙政园

1.1 《人间词话》“境界说”

词是一种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体,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在千余年的词学史上,有关词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王国维。因为王国维词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于词学乃设计都有重大的贡献。王国维的“境界说”给设计美学提供了新的评判标准,设计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所以设计美学独绝者在此。

品评或者评论设计最看重的是其境界,这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上具有深远意义,王国维先生将“境界”此条列为第一,足以见得他对“境界”这一美学范畴的足够重视,同时也将“境界”作为自己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王国维援引严羽论盛唐诗人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兴趣说作为境界说的来源,严羽所谓的兴趣是指称诗歌的艺术本质及特征本质。王士禛的“神韵说”

是在对司空图“诗味”说和严羽的“兴趣说”“别有会心”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以冲谈清远为宗,他们的言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王国维认为“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初“境界”二子,为探其本也。”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将“境界说”视为艺术鉴赏的本源。中国传统的造园以文人墨客为最多,以自己的美学思想入造园之中,在院中既可以凸显自己的艺术品味也往往反映了古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艺术与文学从来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一脉相承,评判词的“境界说”同样可以运用在景观园林的鉴赏之中。

1.2 拙政园里的“境界”

拙政园因为历史原因几经易手,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的、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成了东、西、中的三个园林。而拙政园里面的境界我们由此展开探讨。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一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之于拙政园亭台楼阁众多,建筑形式精美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者即有出处,为一“境界”。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等等。

建筑与景物之间的联系要浑然天成营造出自然的风光且建筑要有自己的具体功能,为一“境界”。苏州园林的特点便是园中园、建筑与景物直接的结合,在一个大的空间范围内做好庭院之间的空间组合、渗透、虚实结合、园林之中造景的手法也是为了突破空间的局限性。

而景观作品的立意与格调则是在园林景观之中最重要的依据。为一“境界”;建筑景观可以表达园主的真实情感者,为一“境界”。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如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2园景中的境界

2.1 远香堂的“第一境界”

远香堂为中花园的主体建筑,堂正中悬挂匾额“远香堂”三字,取自《爱莲说》的香远逸清之境,造就了远香堂的情景相依,荷花寓意高远,以园写意,更表达了园主人的高尚情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园主通过荷花这一具体的景物,注入园主的主观思想。

园主的造景含有园主本人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在园林中的显得并没有那么大气恢弘,反而秀气内敛,纯真朴实,淡泊名利,孤独寂寞,在院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清净世界。王国维曾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解,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也。”王国维先生以他独有的视角,从宋人的诗句中归纳了“成大事者”的三种境界。“西风调碧树”而“独上高楼”,已有孤独寂寞状态为第一境界也。对荷花香草的隐喻可视作对理想的希望。第二种境界,表现了为此殉身而无悔的精神。尽管成败无法预料,但是却任然坚持不懈的努力着。第三种是写理想达到之后的喜悦。追求到后,那人的初衷始终未变,更是衬托了获得的可贵。

2.2 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的“有我之境”

卅六鸳鸯馆玻璃窗由蓝白相间的窗户组合而成,在炎炎夏日之中,由窗内向外看,窗外的荷花地面像是铺满了一层薄薄的雪,白雪皑皑,使人暑气尽消,可谓是匠心独具。卅六鸳鸯馆在馆内虽然与院外有一窗之隔,但却尽显通透,不刻板、生硬。在《曲院风荷》一书中说道米芾曾谈的“漏”子,“此通于彼、彼通于此,通透而活络。”“艺道贵通,通则有灵气,通则有往来回旋。”计成说:“瘦漏生奇,玲珑生巧”。“漏能生奇,奇之何在也?在灵气往来也。”